作者:钟坚石Jim Zhong

整理:周凯强 Aaron Zhou

对练太极拳的人,许多人是练了一辈子,依然觉得未掌握其要领。就是尽管练习了几年,由于未掌握要领,就会如同练了广播体操,活动了一下筋骨,就更不用谈到运气、气功走化、穴位的打通、意念的运化、阴阳转换、武功的精进——这些更深一层的太极拳理论了。那么,怎么样练好太极拳呢?在笔者近四十年的练习经验中和教学十余年的经验中,总结了如下几点:

1.坚持(坚韧)为第一,这是练习太极拳的重中之重。许多人学习几个月,或者一年半载,或是觉得不过如此,或是觉得乏味,或是觉得学会了。可是三日打鱼,两日晒网,渐渐地就练得越来越小(少)时间了。久而久之,(拳艺)又慌了。这样不但浪费了学者原来的努力,浪费了学者原来学习的时间,以往集聚的功夫也会化为乌有,岂不可惜。

之所以强调坚持,是因为不只每日不练习,就会忘记所学的东西。而更重要的每日必练,会养成一种好习惯,就是不练那天就觉得不舒服。(太极拳)单从健康角度来看,对身体是有很大好处。每天练一遍太极拳,就像每天都通一遍“沟渠”,因为气血走了一遍。许多人不注意这点,总是急于求成,以为打了几个月,身体就会好了,武功也了不起了。其实不然,(太极拳/武艺)是一种长期的功效,日积月累的。时间长了,练习者自己就会感觉出来(裨益),身体也会强壮起来,武功也会好起来,(练习与效果)是相辅相成的。

现在的年代,每个人生活和工作都很紧凑(忙碌)。在漫长的岁月里,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事——或会议、或访客、或旅游等等。于是就放弃这一天的练习。笔者认为,即使很匆忙的这种情况,还是要尽量抽很短的时间来练一下。不管三分钟、十分钟也好,也会比停一天要好。许多人觉得不练一天无所谓,等休息的那天,练习好几个小时、大半天,来补回来。事实上,这样是不会弥补回来的。练习如在家吃饭一样,每天练一遍拳,运一遍气,就是所谓“一日功夫一日功。”

还有一些人,练了几年,就是觉得进步不大,就是就没兴趣坚持了。其实只要坚持,练习者的功夫是增进了,只是感觉不到。而且在长久的练习中,练习者会悟到一些东西(道理)和拳理。须知太极拳是一种慢慢的运动,也是来源于道家的理论。

在实例上, 可以举出许多例子。比如,许多太极拳先辈,如郑悟清、刘瑞,年轻时是身体弱,后来练习了太极拳,慢慢身体就好了(复原)起来。久而久之,天长地久,反而成了一代名师,这就是坚持的结果。

2.练习时每个动作要有阻碍劲

每个动作从开始到完成,都是在克服了阻碍后完成的。比如,当“我们”双手向上托时,就想象有重物托着双手,不能让“你”向上托。而双手不断往上提,是因为克服了重物的阻力,一点点挣扎着往上提,而最后完成这个动作的。同样,双手向下按时,也是一样就好像有东西拉着你的双手不让你往下按,双手是在克服了拉力后才左后完成了这个动作的。可见举一反三,每一个动作,都是在克服了阻力才一点一点地完成的。而且,越细腻越好,就好像几何的抛物线,越细微,就越均匀,越圆,越弧。我们练习时,要慢。天长日久,不断领悟掌握,渐渐地就会使每个动作均匀、圆滑,而也渐渐地使气聚于丹田之中了。

3. 立身要中正

练习太极拳时,不管哪一式,都要中正其身。头要领,身不偏左,也不偏右,不向前弯,也不向后仰。许多拳经上写了许多这方面的拳理,比如“肘不过膝”。对于初学者来说,是较难理解的。而且刚学时,需记好动作,又要掌握气的运化、动作的正确、动作的均匀、呼吸等等,不易注意到那种学术上的硬拳理。其实,笔者认为,应顺应自己的身体条件,原因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。太极拳秉承道家理论,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。学习者练习太极拳也一样,要自然,不能硬套和勉强。拳行至左边时,不能整个身体倚向左边,拳打向右边时,不能整个身体倾向右边。讲起来好像矛盾。如果练习者有机会可以对着镜子练,就会看到自己是否中正,不左也不右,不前倾也不后仰。下一要领中笔者会谈及呼吸、阴阳、步子和运劲,结合了这些(要领),时间长了,自然能习惯起来,养成一种好习惯了。

4. 呼吸的掌握

对于这一点,是许多初学者常问的。由于外面许多书籍谈到了吐纳、发劲,会让初学者产生一种误会,会认为一个动作发出时是吐,是发劲。而收回这个动作时是收、是纳,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。因为每人有不同的体形,有大块的,大体型的人肺活量会大一些,而瘦弱人的肺活量会小些。太极拳是一种慢的运劲,在完成一个动作的过程中,是有呼吸的转换的,所以不能刻意地一个动作是呼,下一个动作是吸。这样反而会憋气,起到反作用,一点都不能养生。然而,呼吸应该是怎么样呢?应该是自然的呼吸。该吸就吸,该呼就呼。由于太极拳的动作较慢,所以练习者可以慢慢地吸,然后慢慢地呼出,呼吸冗长。时间久了,就会把气凝聚在丹田中,就能起到强身健体、肺活动量增加的作用。

5.轻重的掌握

这对初学者来说,是比较难的事。轻重,也就是阴阳。初学太极拳的人,开始都会双脚着地。练习者打太极拳时,应渐渐养成一种习惯,每一个动作,总有一只脚是重的,一只脚是轻的。即某一只脚是主要支撑全身的,而另一只脚是起辅助支撑作用的。要注意,这并不是说一只脚踏在地上,另一只脚就抬起或吊起。行拳时,应是两脚都在地上的,只是一只脚是重心,而另一只脚起辅助的作用。比如,第一个动作,以左脚为重心,而左脚为重(即阳),右脚为轻(即阴)。第二个动作时,重心就移去右脚。第二个动作,就是右脚为重(而重心在右脚),左脚为轻(为阴)了。练习者可在实践中,掌握重心移动的感觉。在行拳中,在迈步中,重心随着动作,慢慢地移动,在第一个动作向第二个动作的过程中,随着手的慢慢打出或拉出或推出,身子的慢慢移动,重心也就慢慢从左移向右了。练习太极拳时,脑子要不断地想着,天长日久,就会慢慢地习惯了。随着左右重心的转换,会带动左右肾上下的运动,对肾功能的增强,起到较好的作用。这里需注意的是,左右重心移动要慢慢地移动,不要太快,有时略微便可以了。

6. 动作要均匀

引拳时要做到每个动作都均匀,不太容易。一套动作,无论是快了打完,或慢了打完。要求其中每个动作都要是均匀的。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练拳时,要习惯每一个动作的均匀,不能一个动作快了,下一个动作就慢了。若在平时的联系中注意这点,就会养成一种习惯。一个套路,即便在有些情况下要早点结束。整个过程中每个动作也还是均匀的,也才能紧凑。要达到这样:这就要在平时练习的时候,尽量每个动作打慢些,从而咬准每个动作的规律,在需要节省时间时,一套动作打出来也很均匀了。

7. 每个动作的过渡

初学太极拳的人,都没注意这点。其实要打好太极拳,在每个动作的过渡时,可停顿1/4秒,然后转入另一个动作。这样不但美观,就好像跳舞的拍子一样,音乐有节拍和起伏。而且,在转折另一动作的停顿瞬间,可以呼吸换气,对身体也有益处。初学的人可用这种方法,时间长了,自然会练习得顺畅和舒心。

8. 心与意的合

许多太极拳书,都谈到意动,如身未动而意先动。初学太极拳的人,会觉得很费解。何为意呢?而太极拳却十分注重意,可见“意”的重要性。从字面上解,“意”就是“意识、意思”,讲明白些,就是自己的意思想怎样。比如“我”想拿那个台上的苹果,意念就是要用手去取。在未取苹果时,“我”的意念已经有了,只是还未出手。这样在练习太极拳时,当练习一个动作时,“我”的手应怎样出,怎样去,去到哪里,停在哪里。“我”的脚怎样移,步怎样走,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。在未打这个动作时,“你”的思想已想到了,这就是“意”、“意念”。所以,要打好太极拳,这一点很重要,就是拳书上所说的“身未动,意未动,己意已入彼意”了。

解释了意后,我们就能理解,我们的心怎样想,意念就会怎样出。打拳的每个动作就能按心意去引动。要做到这点,是要在清净、闲暇的时候,能做得更好。因为有工作的烦恼,或其它杂事的烦恼,心就不静,念就无法出,心意就不合了。身心不合,就打不出好动作了。

(《张三丰太极拳论》:学太极拳,为入道之基,入道以养心定性,聚气敛神为主。故习此拳,亦须如此。若心不能安,性即扰之。气不外聚,神必乱之。心性不相接,神气不相交,则全身之四体百脉,莫不尽死。虽依势作用,法无效也。欲求安心定性,敛神聚气,则打坐之举不可缺,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。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,于八卦、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,然后混七二之数,混然成无极。心性神气,相随作用,则心安性定,神敛气聚,一身中之太极成,阴阳交,动静合,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,不粘不滞,斯可以传吾法矣)

综上所述,都是初学者练好太极拳的基本要领,在不断地坚持锻炼、实践、体会中,自然能领略到一点心得。如果再结合一些书籍资料,不断改正调整,天长日久,自然能练好太极拳,并能调理好身体,强健体质,(延年益寿)。